(资料图)
本文转自:人民网-观点频道
谷雨时分,春雨渐增,春耕正酣。繁忙耕种中,金融“及时雨”也正滋润着田间地头。各地金融机构将春耕备耕作为眼下“三农”金融服务的重点,创新产品、优化服务,为今年农业生产开好局、起好步提供更好助力。
金融支持春耕不断提额扩面。今年以来,信贷投放力度更大。春耕备耕时期往往是资金投入量最大的时期,众多金融机构深入调研摸排农户农企需求,提前部署资金,优先保障投放额度,加大贷款投放力度。金融产品覆盖更广,针对农户贷款额度不足、缺少抵押物等问题,越来越多“量身定制”的专属信贷产品推陈出新;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保障提速扩面,特色农产品保险层出不穷。
金融服务春耕不断提质增效。服务更足,春耕备耕信贷“绿色通道”缩短审批时限,数字化手段优化审批流程,利率优惠降低贷款成本。合力更强,银担合作、银保合作整合金融服务资源,“保险+期货”“银行+保险+期货”等融合型产品拓宽了融资渠道、强化了风险保障。供给结构更优,金融机构聚焦农业强国建设重点领域优化金融供给,不断探索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领域的有效模式,强化对种业、农业科技和农机装备等关键领域的金融支持,全力助推农业现代化。
一场场春耕金融“及时雨”是金融支持“三农”、服务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在有关部门的引导下,在金融机构的努力创新下,金融不仅在粮食生产,还在耕地保护、种业振兴、农资生产流通等农业产业链的各环节各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民银行数据显示,2022年末,我国本外币涉农贷款余额49.25万亿元,同比增长14%,增速比上年末高3.1个百分点;全年增加6.22万亿元,同比多增1.65万亿元。
金融活水源源不断地流入“三农”领域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卡点和堵点:涉农信息分散、信息化程度低,涉农主体仍然大多缺乏抵押物,农村产权评估难、流转难、变现难……打通卡点、堵点,让更多金融活水润泽田间地头,让更多金融资源真正用到农民身上,一方面要“精准滴灌”,瞄准服务对象细化金融服务;另一方面要扩大“灌溉”面积,延伸金融服务半径,多措并举提升乡村金融服务可得性。
提升金融支农精准度,就要破解抵押难题。首先,要加强涉农信息整合。金融机构要从多渠道合法采集农民信息,各相关部门应加强涉农数据共享,推动更多农户家庭资产可计量、可估值、可融资。同时,要进一步盘活农民资产。比如金融机构可以进一步丰富、创新抵押产品,结合农村宅基地、承包地经营权和农业“标准地”等改革试点,推出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农房、农业“标准地”使用权和农业设施产权抵押贷款,助力更多农民把“资产”变“资金”。
扩大金融支农覆盖面,就要创新产品服务。当前,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成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力军,金融机构应加快专项产品开发,进一步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授信和融资服务覆盖面,同时加快推进以农业龙头企业为核心的农业产业链供应链金融服务,为更多上下游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户给予一揽子综合化金融支持。此外,进一步推动乡村金融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让更多农民足不出村就能享受金融服务,缩小城乡“数字鸿沟”,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金融更好服务“三农”,离不开政策的引导支持。今年以来,人民银行持续加大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支持力度,银保监会印发通知从优化涉农金融供给体制机制等方面对服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出要求……各项政策协同发力,相信金融“及时雨”将更好浇灌春耕田,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