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新冠不再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全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但关于新冠后遗症话题依旧受到很高关注,“长新冠”表现究竟如何?此前的研究针对人群多为欧美人群,尚缺乏对亚洲大规模人群和奥密克戎患者的综合研究。
最近,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张文宏团队在国际医学期刊《Emerging Microbes and Infections》(简称EMI)发表题为《关于上海新冠奥密克戎患者长新冠症状造成的系统性影响的一年期随访研究》的论文,填补了这一研究空白。
(资料图片)
该研究对上海2022年3月至6月暴发的奥密克戎BA.2疫情中首次感染新冠的两万余名患者进行了长达一年的随访,发现“长新冠”呈现“异质性”与随时间衰减效应。所谓异质性,即病因不明确,发病机制各有不同。
该研究结果也表明这一人群中的“长新冠”感染者没有观察到显著的器官损伤,但也同时表明,“长新冠”症状对感染者的生活质量和精神状态都有显著的负面影响。
未观察到显著的器官损伤
回顾这项研究,2022年3月至6月间,华山医院所属医疗单位共有28051名新冠感染者出院出舱,其中21799名参与了该项研究。 同时,该研究设立了未感染新冠对照组,包含979名未被诊断为COVID-19(新冠病毒病)且符合招募标准的对象。
在21799名接受随访的感染者中,有1939名(8.89%)在离院后第6个月进行的电话随访中自述存在“长新冠”症状,最常见的主观症状为乏力(3.38%)、失眠(2.2%)、脱发(2.06%)及咳嗽(1.74%)。而有“长新冠”症状的COVID-19重症患者自述存在咳嗽这一“长新冠”症状的比例高于非重症患者。
在上述1939名离院后第6个月电话随访中自述存在“长新冠”症状的感染者中,有856名“长新冠”受访者参加了出院后第12个月的电话随访。鉴于2022年12月起全国曾有一波奥密克戎大流行,为了排除再次感染对于“长新冠”的影响,研究团队从1939名感染者中除去了不愿意继续接受随访和再次感染COVID-19的患者。
856位曾自述有“长新冠”症状的受访者中,587人(68.5%)已不再具有“长新冠”症状。在依然存在“长新冠”症状的269位受访者中,还有105名到门诊进一步完善了化验检查。研究表明,在依然存在“长新冠”症状的患者中,存在乏力、失眠、脱发、咳嗽、咽痛、胸痛、呼吸困难、嗅觉失灵、味觉失灵、头痛、心悸、皮疹、眩晕、肌肉疼痛和关节疼痛等症状的人数显著降低。
在该研究中,“长新冠”的常见表现多为主观症状,且可以影响部分感染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状态。相较于未感染新冠对照组,“长新冠”组没有观察到肝脏、肾脏、心脏功能受损及肺部器质性病变的显著增加。一年后,大多数“长新冠”受访者症状得到缓解。但在新冠重症/危重症等特殊人群中,新冠病毒感染带来的“长新冠”症状影响,仍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该研究结果中,出现“长新冠”症状的奥密克戎感染者比例,要显著低于其它研究中出现“长新冠”症状的Delta(德尔塔)感染者比例。该研究中最常见的“长新冠”症状,如乏力、失眠、脱发和咳嗽,与其它“长新冠”研究中的常见症状一致,但这些症状也同样频繁出现于该研究对未感染新冠组进行的随访中。
特异性的“长新冠”临床特征仍有待研究
为了评估长新冠是否会影响感染者的生活质量和精神状态,该研究纳入了450例“长新冠”感染者和75例非“长新冠”感染者,门诊随访6个月,并进一步接受了针对“长新冠”症状和心理健康的详细问卷调查。所有接受问卷调查的有“长新冠”症状患者中自述存在疼痛或不适、焦虑或抑郁的比例,显著高于无“长新冠”症状患者;同时,自述存在行动/自我照顾困难、日常活动问题、疼痛或不适、焦虑、抑郁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有“长新冠”症状患者比例,也高于未感染新冠对照组。有“长新冠”症状的患者和健康对照组,在胸部CT、血常规、肝肾功能、ProBNP、C反应蛋白的指标上没有显著差异。
该研究团队表示,整个研究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研究中涉及的“长新冠”症状皆来自于电话随访中的感染者自诉,因此存在轻微且无显著主观感受的症状未被记录的可能性。其次,研究中重症感染者接受后续随访的数量少,影响了研究结果在重症COVID-19患者这一群体中的普遍性,为了进一步探索奥密克戎新冠病毒感染在亚洲人群中带来的“长新冠”症状影响,仍然需要样本数量更大的系统性研究,尤其需要覆盖重症COVID-19这一群体。该研究团队亦提醒称,所谓的“长新冠“现象,在其他急性感染,如登革热、埃博拉、流感等病原体的感染后也普遍存在,需要对这些病原体感染后的长期症状进行比较,才能最终确定具有特异性的“长新冠”临床特征。
值得一提的是,近日在上海举行的“从新冠病毒疫苗研发到新发再发传染病的防治”研讨会上,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认为,医学界尚未对“长新冠”形成统一的科学概念,尚未找到统一的特征和标记,并不建议科研人员马上对此展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