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佛学大词典 对“烦恼即菩提”解释如下:【烦恼即菩提】 烦恼与菩提相即不二之意。
2、妨碍觉悟之一切精神作用皆称为烦恼;反之,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槃之智慧,称为菩提。
(资料图片)
3、然贪、嗔、痴等烦恼,其当体为菩提;离此菩提法性之外,则别无诸法可言,故于烦恼之性立菩提之名;此即两者相即不离之意。
4、法藏之入楞伽心玄义载,烦恼为分别性,故其体非有;即见惑性空时,不必断除烦恼惑,而得入真如,故说烦恼即菩提。
5、又‘烦恼即菩提’常与‘生死即涅槃’并用,二者皆用以表示大乘佛教之究极。
6、[大智度论卷六、大乘庄严经论卷六随修品、梁译摄大乘论释卷十四]二、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对“烦恼即菩提”解释如下:【烦恼即菩提】 (术语)止观一曰:‘无明尘劳即是菩提,无集可断。
7、(中略)生死即涅槃,无灭可证。
8、’又曰:‘生死即涅槃,是名苦谛。
9、(中略)烦恼亦即是菩提,是名集谛。
10、’此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之义,为大乘至极之谈,依教门之浅深而异其归趣。
11、参照即条。
12、法华玄义九曰:‘体生死即涅槃名为定,达烦恼即菩提名为慧。
13、’十不二门指要钞上曰:‘若离三道即无三德,如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
14、’教观大纲见闻曰:‘密教谓爱染明王表烦恼即菩提,不动明王表生死即涅槃。
15、显教谓龙女表烦恼即菩提,提婆表生死即涅槃。
16、’三、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对“烦恼即菩提”解释如下:【烦恼即菩提】谓烦恼在表面上虽然是菩提(觉)之相反状态,但是在本体上,烦恼与菩提二者是相即、同一的。
17、若谛观诸法,证得缘起与无自性之空理,以无上之智慧照见贪嗔痴等烦恼时,则知全体皆是法性(dharmata^);离却法性,别无诸法存在,故云‘烦恼即菩提’。
18、同时,依此正觉而泯除‘执意断除烦恼的执着’时,趋入真如、诸法实相的大道反而能豁然开朗。
19、经典中类似之名句,尚有‘诸烦恼是道场’(《维摩经》〈菩萨品〉);‘淫怒痴性即是解脱’(《维摩经》〈观众生品〉)等语。
20、此外,类似的语句‘生死即涅槃’也常被用来表示大乘佛教的究极境界,并藉以破除修行者对于‘染净对立’的执着。
21、附︰法藏《入楞伽心玄义》(摘录)见有惑可断,是惑而非智。
22、若见惑性空,是智而非惑。
23、是则见有惑之智,此智亦须断。
24、诸惑之性空,此惑不须断。
25、经云︰若人欲成佛,勿坏于贪欲。
26、又云︰烦恼即菩提等。
27、此并就智见惑性、相尽无断,方为实断也。
28、(中略)经云︰一切众魔及诸外道,皆吾侍也。
29、此则虽惑而顺也。
30、有漏善品趋向人天,违出离道,此则虽善而违也。
31、(中略)诸惑就实,无非称理,如云烦恼即菩提等。
32、善亦准此。
33、善法存相,亦有乖真如。
34、住事布施,不到彼岸。
35、惑亦准此。
36、《思益》云︰如来或说净法为垢、惑法为净。
37、谓贪着净法为垢,见垢法实性为净。
38、[参考资料] 《大智度论》卷六;《大乘庄严经论》卷六〈随修品〉;智顗《四教义》卷六;《佛性论》卷二〈显果品〉;《维摩义记》卷三(末);佐佐木现顺编《烦恼の研究》。
本文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希望看了会喜欢。